最近,“极兔速递”账号力挺梅西硬刚网友的事件再次引发了对“高仿账号”现象的关注。
一些账号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和流量,甚至为了非法牟利,故意冒充他人或机构进行欺诈行为已经变得司空见惯。政府机构、公益组织、明星、专家、名人、公司等知名账号是冒名者频繁光顾的热门之地。
最近,河南文旅在网络上走红,吸引了众多关注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是众多自称“河南文旅”的“高仿账号”四处活跃,引发了不小的风波。直到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表严正声明,要求打击假冒行为,许多网友才意识到原来一些宣传手段并非官方认可。与此同时,正值东方甄选“小作文”事件引发讨论的时候,“西方甄选”也悄然出现,其账号主播还与某名人颇有相似之处。尽管“西方甄选”很快被封,但南方臻选、北方臻选、中方甄选等账号继续活跃,展露出了一定的模仿迹象。
蹭ID的行为屡见不鲜,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取利益。网上“李鬼”现象由来已久,以假乱真,套路百出,大致可分为几类。
一种现象是通过冒充官方组织、新闻媒体、专家名人等账号,在社会事件中散布夸大其词、未经证实的消息,以此引流、变现或者炒作话题。比如,在2022年人教版数学插图事件中,许多社交平台账号冒充相关当事人,散布虚假信息试图混淆视听。另外,山寨伪造明星短视频账号也成为了一种公开的生意。据报道,有卖家称养成一个拥有10万粉丝的“高仿账号”最快只需15天,转手可以卖到7000元;而100万粉丝者可售4.5万元。
近年来,出现了一种名为“高仿账号”的网络现象,它们的目的是直接进行诈骗。借助公众对名人的情感和热爱,一些假冒的“靳东”、“刘德华”等明星账号层出不穷,利用这些假账号诱导网民进行捐赠和打赏,实施诈骗行为。不仅仅是公众人物可能会被伪造,就连“邻居”、“同事”等身边的人也可能会成为诱骗对象。这些高仿账号以伪造的身份、昵称、头像和签名向熟人推销假生意、发布虚假的“转账指令”、提出“待付款”的请求等多种手段,令许多人难以防范,导致他们不幸上当受骗。
还有一种称为“高仿账号”的私人账号,它们的昵称包含地名、组织机构等关键信息,例如“××本地帮”等。这些账号可能出于为地方做宣传的善意,然而这样的昵称很容易让其他网友误认为这是组织或机构的账号。私人账号本应当具有明确的个体属性,而采用类似群名的昵称则难免让人产生混淆,容易引发混乱。
对于违规引流、欺诈和侵权行为,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理和打击。这些行为不仅损害公共利益,而且扰乱了健康的网络生态和社会正常秩序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平台注册审核、技术监测和依法打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必须得到完善,以彻底根除此类问题。
来源:人民网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endian6.com/27803.html